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11/12/content_616767.html
近日,在嵊州市桃李芬芳共富工坊技能驿站内,学员们正专注地跟着老师学习小笼包捏褶手法。培训结束后,不少人已开始规划如何利用新技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一场景,是嵊州市构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与“15分钟就业圈”协同服务体系的缩影。
近年来,嵊州小笼包产业发展迅速,全市主营速冻小笼包的企业已达55家。然而,产业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超千人的用工缺口,“老面发酵”手工工艺的特殊性,使“熟练工月薪过万仍难招”成为常态。
“业务增长快,招工成了大难题。”剡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君坦言,今年9月公司接到一笔几十万只小笼包订单,急需增员80人。嵊州市人力社保局获悉后,不仅向甘霖、长乐、黄泽三个镇培训站点发布招聘信息,还通过多个渠道动员,短短几天报名人数超百人。经系统培训,80人顺利通过考核并入职。“没想到学手艺真能这么快进企业!”来自江西的谢香英感慨道。
以系统性思维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嵊州创新实践,盘活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工坊等现有资源,构建以市级实训基地为龙头、中心镇培训站点为枢纽、技能型村社和培训驿站为触点的培训网络,并组织专业师资入乡进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与劳动者实际需求精准设置课程。
“培训圈”夯实技能基础,“就业圈”则全力打通从“学会”到“上岗”的最后一公里。以社区、村社为节点,网格员通过“敲门行动”动态摸排劳动力信息,建立“需求清单”与企业“岗位清单”精准对接机制。
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嵊州还推出“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开展“送岗下乡”活动,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偏远乡村。在这一模式下,众多以往就业困难群体人员通过“双圈”协同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为进一步形成“以赛促学、以训促产”的良性互动,今年5月,嵊州启动了小笼包技能比武大赛暨万人大培训系列活动,构建起“氛围营造—人才筑基—技艺提升—产业升级”的技能生态链。目前,该市15个镇街的81个培训点位已培训近万名学员,确保学员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培训。
“‘双圈’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培训筑基—就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嵊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嵊州将继续优化培训补贴制度,拓展“双圈”服务范围与深度,让人才回流更畅通、产业支撑更坚实。
摘自《绍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