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08/02/content_600579.html
前不久,一场水果种植栽培技术培训在皋埠街道皇埠村展开,吸引12个农户参加。皇埠村党总支书记陈金夫介绍,皇埠村山林资源较多,适合种植果树,目前村里已经有两三户在种植。村里还有几千亩的山地待盘活,正在招商引资,开办更多果园,为低收入农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此,村里提前对农户进行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农户赵阿成平时打零工不稳定,听说村里组织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积极报名参加。“学会了果园栽培技术,以后来果园里打工,一天工资就有两三百元。”赵阿成说。
技能造血,“授人以渔”
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增收,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城区以产业就业联动为抓手,创新推出“技能就业带动增收法”,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举措,构建“培训—就业—增收”全链条帮扶机制,帮助低收入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共富之路。
越城区农水局工作人员介绍,针对低收入农户技能单一、就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越城区制定年度行动计划,将低收入农户培训作为重点纳入千名农民教育培训计划,精准制定“菜单式”培训内容,涵盖竹编、茶艺、来料加工等多个领域,确保农户学得会、用得上。
“我们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当地产业特点,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比如在竹资源丰富的乡镇重点推广竹编技艺,在茶产区开展茶叶加工培训,确保技能与产业对接,培训与就业联动。”区农水局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借助“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越城区还打造出“吼山农业经理人”“大湖头母婴护理”等技能村,帮助低收入农户靠技增收。
增收平台,搭到“家门口”
技能培训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农户真正实现稳定就业才是关键。为此,越城区创新构建打造“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产业带动”闭环工程,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昨天下午,在陶堰街道的“助残人之家共富工坊”里,31名低收入农户正专注地组装橡皮等小商品。“这里工作强度不大,时间灵活,还能和大家一起干活,比待在家里强多了。”一名农户朱铁红说。该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金银燕,工坊对接了孙端一家文具厂,提供来料加工产品。最近陶堰村的农户陈藕娟也加入了该共富工坊,趁着农闲时期从事橡皮组装。组装的材料由工坊的工作人员每天送上门,陈阿姨在家里工作,每月增收近千元。
金银燕说,工坊采取“集中+居家”的灵活就业模式,为智力、精神障碍等低收入农户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同时也辐射低收入农户,帮助他们年增收23万元。
类似的“共富工坊”在越城区已建成101个,涵盖竹编、茶叶生产、来料加工等多个行业,开发家门口岗位2400多个,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技能就业带动增收’模式,扩大共富工坊覆盖面,开发更多适合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品牌打造和市场对接,确保农户增收可持续。”越城区农水局工作人员说。
摘自《绍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