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商会新闻
商会公告
新闻时讯
活动视频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新闻时讯>>正文

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06/26/content_594725.html

  今年4月,我市开展“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从多个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一批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赴企业兼任副总经理等职务,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项目研发攻关。同时,选聘具有较强教学能力、拥有丰富企业工作或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次人才或高技能人才赴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如今,全市160多位“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活跃在一线。

  高校教授走进企业车间,企业精英站上大学讲台,绍兴这场人才“跨界流动”改写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剧本。160余位“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穿梭于校企之间,看似简单的岗位互换,实则是打破产学研壁垒、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一招。

  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并不鲜见:实验室里诞生的科研成果,因不贴合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在高校科研体系中难以找到对口解决方案。绍兴推行的“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制度,恰似打通了创新的“任督二脉”。像绍兴文理学院的王建老师,带着专业知识扎根企业,在生产一线攻关可全回收再生聚酯面料技术,让学术研究直面产业痛点;企业“产业教授”初宁走进校园分享行业前沿资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触摸到市场脉搏。这种双向奔赴,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大大缩短。

  人才的跨界流动,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优化重组。高校科研人员带着理论优势和创新思维进入企业,能够帮助企业梳理技术需求、提炼攻关方向;企业技术骨干以“产业教授”身份走进校园,则为教学注入实践经验,培养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一来,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形成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是单向的“成果输出”,而是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系统工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既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机制保障。绍兴以制度创新推动人才流动,释放出鲜明信号: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期待更多地方借鉴这一经验,搭建人才跨界流动的“立交桥”,让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碰撞创新火花,共同跑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度”。

 

摘自《绍兴日报》

相关政府网站:

天津政务网   天津和平区政务网   天津河北区政务网   天津河东区政务网   天津河西区政务网   天津南开区政务网   天津红桥区政务网   天津滨海新区政务网   绍兴市政府   绍兴市诸暨市政务网   绍兴市上虞市政务网   绍兴市嵊州市政务网   绍兴市新昌县政务网   绍兴市越城区政务网  
相关部门网站: 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   绍兴市工商业联合会  
本站兄弟商会: 成都绍兴商会  

首页 | 会长致辞 | 绍商风采 | 新闻中心 | 商会概况 | 入会流程 | 人才平台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天津绍兴商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北安桥南侧合生财富广场2号楼 17层 邮编:300010 津ICP备1901041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341号